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很多人在吃東西的時候習慣只用單邊咀嚼,雖然看起來像正常的生活習慣,也似乎沒什麼大不了;但在醫學上這種行為被稱為「偏側咀嚼」,容易導致以下問題:
長期用一邊咀嚼,常用側的牙齒使用過度,導致牙齒磨損嚴重,縮短使用時限,容易令牙齒出現敏感酸痛症狀,甚至引發“牙齦炎”。
此外,常用側牙齒因為磨損,齒列之中容易出現縫隙,可能會使另一側牙齒向縫隙推擠,導致整口牙逐漸歪向一邊。
在咀嚼時,食物會與牙齒牙齦充分摩擦,以及咀嚼產生唾液會對牙面進行清洗。
因此,長時間只用一邊吃東西,不咀嚼側在疏於使用下,容易產生、堆積牙結石,增加齲齒、牙齦炎、牙周炎發生的風險。
長期用一側咀嚼,會使該側的咀嚼肌肉發達,另一側的肌肉及頷骨則因減少使用而致使咀嚼肌萎縮;從外觀看,咀嚼側的臉龐會比另一邊更強壯,導致兩邊臉型不一致,會因單邊咀嚼臉歪形成明顯大小臉。
顳顎關節是連接頭顱與下顎骨的可滑動關節,是掌管我們嘴巴開合的樞紐,為做出吃東西、打哈欠、說話等動作的重要關節。
長期只使用單側咀嚼,會導致該側關節周圍肌肉使用過度而發炎、施力不平衡,造成疼痛及咬合關係錯亂或錯位,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口腔開合以至於畸形。
長期偏側咀嚼常常無法充分咀嚼、將食物磨碎,較雙邊咀嚼的效率差上許多,因此造成胃部消化負擔加重,而產生相關胃部疾病或間接引發胃食道逆流。
醫學上統計,人類每天花在進食、咀嚼的時間,平均落在30~90分鐘之間,吞嚥口水的次數則高達500~2000次,每一次的動作都是肌肉與骨骼相互牽引。嘴巴不自覺咀嚼只用某一側,就如同健身時反覆練習特定部位來創造明顯的肌肉效果一樣,長期用錯誤的方式使用自己的口腔肌肉及韌帶、骨骼,累積起來的後果是相當嚴重且明顯的。
絕大多數人雖然會有各自的慣用邊(比如提重物慣用右手或左手,跨越路障時先出右腳或左腳),但飲食咀嚼時還是以雙側咀嚼為主,否則會覺得臉頰痠痛、疲累。
那麼,是什麼原因引發單側咀嚼的習慣呢?
如果單邊牙齒因外力或牙周病、蛀牙等原因而缺牙,自然而然就會將食物挪到牙齒健全的一側去咀嚼,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單側咀嚼的習慣。
然而缺牙的一側不僅會因為缺少使用而使肌肉萎縮,齒列之間的巨大空隙更會使齒根開始飄動、移位,臉頰變得更加坍縮、牙齒也一顆一顆接連發生問題。因此,缺牙問題不可放任不處理,植牙或假牙的配置都必須趁早開始。
單側蛀牙至神經導致疼痛、或牙齦齒部發生病變引起痛覺,都會使患者不自覺避開使用特定側牙齒做咀嚼,長期漠視問題或避不處理,同樣會養成單邊咀嚼的壞習慣,逐漸改變臉部形狀及口腔內部肌肉平衡。
牙床鬆動容易發生於牙周病後期,在牙齦出血、腫脹後骨骼逐漸損傷,難以再支撐牙齒。而人類的咬合力雖不及掠食動物強,但也有平均44公斤的基本咬合力,因此齒顎日常進食時需要承受的力量也不容小覷。
當牙床鬆動時,會感覺“使不上力”、“牙齒沒勁”等感覺,導致進食時偏好使用較穩固的一側咀嚼,也就造成單邊咀嚼的問題發生。
有些人即便沒有嚴重口腔問題,卻還是有偏好單側咀嚼的壞習慣,可能在於兒童時期乳牙換恆牙的過程並未銜接順利,單側牙床經歷了一段時間的“空窗期”,使小朋友養成使用牙齒齊全的另一側咀嚼的習慣。
如果恆牙長齊後仍然沒有改變習慣,或齒列發生歪斜而未矯正、導致咬合不正,也可能持續常用一邊咬東西。
口腔是頭部運動量最大的部位,肌肉、骨骼及韌帶每天牽動著整張臉,因此好的衛生習慣、良好的飲食、咬合肌群平衡運作,就能擁有一口健康整齊的牙齒,也就擁有一張均衡的臉龐。
單側咬合或是只用門牙吃東西是會改變整組口腔、甚至顏面結構的嚴重問題──幸好,單側咬合通常不是短時間內立即性的問題,只要及早治療蛀牙、牙周病、牙齦炎等口腔內部容易影響進食的問題,有意識的挑整咀嚼習慣,就能防患未然。
畢竟單邊咀嚼最大的成因,是患者的輕忽大意與惰性。
~歐樂芬口腔護理保健室關心您~
參考來源